船舶 - 产业百科
摘要:目前全球造船市场主要集中在中国、韩国和日本。根据中船协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造船完工量为423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1.8%;其占全球比重为50.2%,同比增加2.9个百分点。同期,我国新接订单量为712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6.4%;其占全球比重为66.6%,同比增加11.4个百分点。同时,我国手持订单量为1393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2.0%;其占全球比重为55.0%,同比增加6.0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经济承压的情况下,中国仍然能够保持世界造船大国的地位。
一、定义及分类
船舶是一种能航行或停泊于水域进行运输或作业的交通工具。船舶按用途分类可以分为民用船和军用船。其中民用船包括运输船、渔业船、工程船、海洋开发船、拖带船、港作船、农用船、游乐船等;而军用船包括战斗舰艇(航空母舰、驱逐舰、护卫舰等)和其他辅助舰艇(布雷、扫雷舰艇等)。
二、行业政策
1、主管部门和监管体制
船舶主管部门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颁布船舶行业标准,企业必须遵守相关标准。船舶市场管理机构还包括国家海事局、中国船级社、中国渔业船舶检验局、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等。
国家海事局为交通运输部直属行政机构,履行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船舶及相关水上设施检验和登记、防止船舶污染和海事保障等行政管理和执法职责。
中国船级社是中国从事船舶入级检验业务的专业机构,为国际知名船级社。中国船级社和国家海事局下属的各地船舶检验局主要通过审查(渔业船舶除外)设计图纸和检验船舶建造过程,实现对船舶企业的监管,是船舶企业的一线监管部门。
中国渔业船舶检验局隶属于农业部,是我国渔业船舶设计和建造的管理部门,主要根据相关渔业船舶建造规范,负责对渔业船舶的设计和建造进行审查和检验。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是按平等自愿的原则组成的非营利性的全国性船舶工业行业自律组织,以服务、自律、维权、协调和监督为基本职能。
2、行业相关政策
船舶制造业一直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推动现代航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交通运输部等五部门于2023年12月印发《关于加快推动现代航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绿色智能船舶、产品和系统研发设计,加快数字化系统的推广应用。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船舶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并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同时,该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强船舶建造维修等技术服务能力。这将有助于提高船舶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提高船舶制造和维护的水平和质量,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最后,该指导意见还提出要提升绿色智能船舶和产品的检验、认证服务能力,以保障造船企业的质量水平,促进船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措施将为我国船舶制造业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推进船舶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
三、发展历程
早在夏朝时期,中国就开始使用简单的木筏和独木舟进行水上交通。在此基础上,中国出现了著名的“属船”和“楚船”,由此开展军事和贸易活动。明朝时期,中国船舶制造工艺达到较高水平,其官方海运船队“宝船”是当时中国船舶制造的代表,其规模庞大、装饰华丽。
1866-1948年,清朝时期,随着福州船政局的设立,中国陆续引进西方造船技术和设备。1922年,上海江南造船厂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造船工业的起步。
进入新中国时期,1949年-1960年,该阶段是新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第一阶段,依靠自己的力量迅速恢复和发展旧中国留下的船舶工业,并借助苏联的技术援助,重点为海军生产舰艇,初步建立新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基础。
1961-1977年,该阶段是新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苏联政府中断技术援助和西方国家继续对中国实行技术、经济封锁的情况下克服国民经济暂时困难等影响,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基本建成较为完备的船舶工业造修船发展体系。
1978年-199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船舶工业也由此拉开进入世界造船第一方阵的序慕。进入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改革任务是创新体制,夯实基础,与国际造船规范接轨,以市场突破推动产业崛起。通过这一时期的大胆探索,造船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造船技术水平显著提升,船舶产品出口实现零的突破,我国逐渐成为世界造船业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2000-2010年,该阶段国内不断提升能力,扩大规模,以产量跃升实现跨越式发展,并于2010年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2011年至今,该阶段船舶市场进行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将创新能力放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坚定不移地化解过剩产能,并进一步提高船舶工业的产业集中度,推进船舶工业全面对外开放。该阶段,国内诞生了大量高科技高附加值船舶,使船舶工业成为我国重加工工业中少数能走在世界前列、与世界先进水平较量的行业。
四、行业壁垒
1、设计和研发壁垒
如今,船舶制造行业的市场需求趋向个性化和定制化,高端客户的数量逐渐增加。因此,船舶制造企业需要具备强大的设计研发能力,以按时、优质地完成客户订单。设计研发能力已经成为船舶企业实现差异化竞争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然而,对于新进入的船舶企业来说,在短期内具备强大的产品研发与设计能力是一项挑战。缺乏经验和资源的新企业难以满足各类高端客户的需求。
2、非标准化的制造壁垒
船舶市场需求多样化,客户对船舶产品的要求各不相同。船舶制造企业需要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定制化设计和生产,而不是简单地生产标准化产品。这就增加了制造过程的复杂性和难度。同时,船舶制造涉及到多种工艺和技术,如船体结构设计、焊接、涂装、电气系统等。不同类型的船舶有着不同的设计要求和制造工艺,需要企业具备全面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这就对企业的研发和制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资金规模壁垒
生产制造船舶的投资回报期通常在10年以上,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不断投入资金进行研发、生产和运营,但回报周期相对较长。这就需要企业具备较强的资金实力和持久的经营能力来支持整个生产周期。且船舶制造业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如全球贸易形势、国内外市场需求等因素都会对船舶市场产生重要影响。不稳定的经济环境可能导致市场需求下降,从而对船舶制造企业的资金流动和融资能力带来不利影响。
五、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分析
船舶产业链上游端主要包括原材料、船舶配套以及船舶设计模块。原材料主要以钢材为主;船舶配套是指装配船舶所需要的各类设备的总称,包括动力主机、舱室设备和甲板机械、通信导航系统、电力电气设备等;船舶设计是指对各类型船只的设计。中游主要以造船厂为主,主要生产和制造船舶。下游主要包括海运、国防军工、海洋工程、拆/修船,其中海运所占市场份额最大。船舶产业链如下图所示: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1)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核心军民品企业,拥有全行业最为头部的先进造船资产,造船总量、造机产量常年位居全国第一。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船舶营业收入为497亿元,同比增长28.80%;研发投入为21亿元,同比增长3.99%。2023年12月15日,中国船舶子公司上海外高桥承研的“船舶一体三位数字设计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经专家评审达到了任务书要求,进一步提高公司在船舶科技创新能力和自主可控发展能力,全面提升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
(2)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是领先的舰船研发设计制造公司,业务领域包括军工和民用。2023年上半年公司共承接民船37艘,353万载重吨,手持订单中,绿色和中高端船型占比稳步提升。同期,中国重工共完工民船21艘,298.5万载重吨,带动公司营收增长。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重工营业收入为303亿元,同比增长16.72%;归母净利润为-1亿元,主要由于公司深入实施“成本工程”,持续压降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的同时,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六、行业现状
目前全球造船市场主要集中在中国、韩国和日本。根据中船协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造船完工量为423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1.8%;其占全球比重为50.2%,同比增加2.9个百分点。同期,我国新接订单量为712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6.4%;其占全球比重为66.6%,同比增加11.4个百分点。同时,我国手持订单量为1393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2.0%;其占全球比重为55.0%,同比增加6.0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经济承压的情况下,中国仍然能够保持世界造船大国的地位。这主要得益于中国造船业的高效率和竞争力。中国造船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并能够满足国内外客户的需求。此外,中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为造船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七、发展因素
1、有利因素
(1)国家产业政策支持
我国政府对船舶行业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通过制定产业规划、提供财政资金和优惠政策等方式,政府积极推动船舶行业发展,鼓励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政府鼓励船舶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建立科研平台、设立专项资金以及提供税收和财务支持等措施,促进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的开发。政府鼓励船舶企业进行合作与集群建设,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通过提供土地、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等措施,促进船舶制造和相关配套产业的集聚发展。
(2)市场需求较大
中国船舶行业在国内外市场均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国内市场需求旺盛,而且随着政府的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和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加强。同时,中国制造业基础完善,产品市场在海外大受欢迎,这极大带动了海运市场需求,从而带动了船舶需求的增长。此外,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为船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船舶企业可以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扩大海外市场份额,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同时,政府也加强技术创新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满足国内外市场对高品质、高技术含量船舶产品的不断增长需求。
(3)工艺水平日趋成熟
中国船舶行业在多个领域展现了雄厚的技术实力。首先是造船领域,中国的造船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这使得中国成为全球造船完工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同时,中国造船企业还在船舶设计、结构材料、船舶施工工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推动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此外,中国在海洋工程领域也表现出色。中国的海洋工程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海洋工程项目,如海上风电、海洋石油开发等。通过技术创新和经验积累,中国企业在海洋工程设计、施工和运维方面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中国的船舶设备制造业也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中国船舶设备制造企业在主机、辅机、船用电器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船舶行业提供了高品质、高性能的设备产品。这使得中国船舶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具备了竞争优势,为中国船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不利因素
(1)资金压力
船舶制造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行业,包括研发、生产设施和运营等方面。然而,中国船舶企业面临着资金壁垒和融资难度较高的问题,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在生产设施方面,中国船舶企业需要海量的资金用于建设现代化的生产基地和设施。然而,由于行业竞争激烈、市场变化快速等原因,生产设施的投资风险相对较高。
(2)全球航运市场的不确定性
全球航运市场的波动性对船舶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货运量、油价和汇率等因素都会对船舶企业产生影响,给企业业绩带来更多压力。同时,在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全球船舶市场需求下降,进而对中国船舶企业造成影响,包括全球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政策的加剧可能导致贸易壁垒增加,进而限制了船舶企业的国际市场拓展和订单增长。
(3)全球环保法规严厉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升和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船舶行业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船舶排放成为环保监管的重点,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限制船舶排放的环保法规和标准。这些规定给船舶制造和航运带来了挑战,船舶企业需要加强环保技术研发,积极推动绿色船舶和低碳技术的发展,以满足全球环保要求,并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八、竞争格局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我国船舶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旗下拥有中国重工、中国船舶、中船防务等上市公司,仅2023年前三季度,这三家上市公司的营收就达到了853.87亿元,充分证明了其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为了推动各项业务健康有序发展,中国船舶集团通过控股子公司的方式在各个领域布局业务。这种布局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整体的市场竞争力和抵抗风险能力,进而保持企业的领先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可以充分利用良好资源壮大国内实力。虽然新型厂商纷纷进入市场,带动我国船舶制造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出现了小幅下降,但整体来看,我国船舶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仍然保持较高水平。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作为行业龙头,将长期保持其优势地位,并与后续竞争者拉开明显差距。
九、发展趋势
1、自动化和智能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船舶行业正逐渐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可以提高船舶的操纵效率、安全性和准确性,减少人力需求。智能化系统则可以实时监测船舶状况,通过数据分析和共享,优化航线规划和节能管理,提高运输效率和经济性。具体来说,船舶行业正积极应用数字化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了船舶运营的全面管理和优化。这些技术可以提供实时的船舶状态信息、预测性维护和远程监控,大大提高了船舶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运营效率。
2、绿色航运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航运已成为船舶发展的重要方向。为了减少船舶排放和对环境的影响,船舶企业积极采用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未来,液化天然气(LNG)将被广泛推广作为船舶燃料。相比传统燃油,LNG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硫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有害气体排放量较低。使用LNG作为燃料可以显著减少船舶的碳排放和空气污染。此外,船舶行业还在引入氢燃料电池技术。氢燃料电池通过将氢与氧结合产生电力,并且只产生水和热作为副产品,实现零排放。这项技术在未来有望成为船舶行业的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选择,减少了对有限石化资源的依赖。
3、航运物流的集成化和多式联运
为了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成本,船舶行业积极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如公路、铁路和空运)的联动,以实现多式联运和物流的集成化。通过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协同配合,船舶行业可以充分发挥各个运输方式的优势,形成一个高效的物流网络。在优化运输网络方面,船舶行业致力于建设高效的港口和码头设施,以便更好地连接不同的运输方式。通过在港口和码头提供完善的装卸设备和仓储设施,可以实现货物的快速转运和集散,减少中转时间和物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