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机载设备维修 - 产业百科

摘要:我国航空机载设备维修产业起步较晚,但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强大的内生动力驱动下,国内维修企业工程技术力量持续提升,加快深度维修能力建设布局,维修能力覆盖面持续扩大,机载设备向国外送修的比例持续降低,促进国内航空机载设备维修产业保持高景气态势发展。经过40余年的发展,我国航空维修行业已经建立起由航空器机体定检、发动机翻修以及相关部件维修组成的较为完整的维修产业链。截至2022年末,CAAC批准的国内维修单位数量为430家,其中从事航空机载设备维修业务的单位共212家。

一、定义及分类

航空机载设备指飞机上能够给出各个类型参数的仪器、仪表或设备,常被誉为飞机的“大脑”和“神经”,可以分为机载电子设备和机载机械设备。航空机载设备维修即对机载电子和机械等机载设备进行维修。其中,机载电子设备维修的对象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导航系统等;机载机械设备维修对象主要包括燃油系统、液压系统等。航空机载设备维修所涉及的种类最为广泛,涵盖了电子、电气、机械等众多专业领域,是最具潜力的飞机维修市场之一。

航空机载设备维修分类

二、行业政策

1、主管部门和监管体制

行业主管部门包括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央军事委员会装备发展部等。中国民用航空局主要负责起草相关法律法规草案、规章草案、政策和标准,推进民航行业体制改革工作;提出民航行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与综合运输体系相关的专项规划建议,按规定拟订民航有关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承担民航飞行安全和地面安全监管责任等。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主要负责拟订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工业的产业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实施行业管理等。中央军事委员会装备发展部主要负责履行全军装备发展规划计划、研发试验鉴定、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职能,着力构建由军委装备部门集中统管、军种具体监管、战区联合运用的体制架构等。

行业自律协会为中国民用航空维修协会,主要负责依据政府授权,制订和修订行业自律规定,规范行业行为,促进行业发展,协调同业关系,提升行业竞争力,为航空公司和其他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维护会员单位的利益和业内工作者的权益;促进与国际维修业同行的交流与合作。负责国内外行业相关信息收集、分析和评估,研究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共性问题,提供行业发展的指导性建议和意见;承办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会员委托的其他工作等。

2、行业相关政策

航空机载设备维修是航空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自我国实施民航强国战略以来,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国内航空机载设备维修能力建设,增强维修核心技术能力和工程能力,提高行业维修质量。2021年12月,民航局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再次强调我国民航业要构建一流的民航安全体系,要提高航空部(附)件和发动机的维修能力,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航空维修产业集群。2023年7月,民航局发布《关于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总体部署 加快推动智慧民航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数字技术在无人(少人)运行、机场运营仿真优化、客货安检智能化、航空器维修与健康管理等场景的融合应用,为航空机载设备维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深度维修能力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航空机载设备维修行业相关政策

三、发展历程

我国航空维修产业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民航运输类飞机主要为苏制飞机,机载设备维修方面采取的是以预防为主的保障体系,维修企业大多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国内民航开始引进欧美飞机,机载设备维修主要依靠境外维修厂商。同时,我国逐步开放国内民航维修市场,鼓励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企业进入航空机载设备维修领域,维修业务逐渐呈现回流的趋势。步入21世纪以来,中国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步伐加快,中国航空机载设备维修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合作也不断加深,涌现出一批以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合资企业。民航局也已经形成了法制化、规范化的持续适航维修管理体系。至21世纪20年代初,在机载设备维修方面,国内大多数企业的维修能力已覆盖波音737、空客 320/330 等保有量较大的机型。2023年以来,超卓航科等国内先进企业陆续布局冷喷涂增材制造技术并产业化运用在航空器维修领域。冷喷涂技术由于其高效、高性能等优点受到世界各国科技界和工业界的高度重视,成为国际增材领域新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该技术在航空机载设备维修领域的成功应用,带领我国航空机载设备维修产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航空机载设备维修发展历程

四、行业壁垒

1、资质壁垒

由于航空机载设备维修直接关系到飞机航行的安全性,因此各国民航主管部门和国防军工主管部门对航空机载设备维修制定了严格的准入许可资格审核机制。在航空机载设备维修领域,我国采用了“维修许可证”管理制度,维修许可证由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统一审核、颁发、监管,航空维修单位获得维修许可证后才可从事航空维修业务。此外,从事航空机载设备维修的企业在取得维修许可证后,还需要逐项对所要维修的机载设备项目件号进行适航取证。从而形成较高的资质壁垒。

2、技术和人才壁垒

在航空机载设备维修领域,根据维修技术的不同,机载设备的维修能力可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三个等级。维修等级越高,故障定位越精确,更换单元越小,维修成本越低,对检测设备、维修技术和维修人员的要求越高。同时,对航空机载设备进行深度维修需要相关企业获取详实的技术资料、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以及丰富的经验积累。技术人员和维修经验都需要企业持续地投入,新进入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善维修技术并建立专业的维修团队。

3、资金壁垒

航空机载设备维修企业在进行飞机设备及零部件的研制、维修时必须借助专业的设备,自制或购置该类设备前期投入较大。且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安全以及新材料等科学技术在航空器及其零部件运用的逐步加深,相关企业需对技术、设备不断进行升级,使得企业维护成本较高。此外,航空机载设备维修企业日常经营也需要储备一定航材及维修备件,技术、设备的升级和安全库存的储备均对企业的资金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因此,资金投入也是本行业进入的壁垒之一。

4、客户壁垒

航空机载设备维修业务的下游客户主要为国内航空公司。由于航空器安全质量直接关系到国民人身安全,各大航空公司倾向于与维修服务、维修质量已通过市场检验的供应商长期合作。目前,我国航空机载设备维修企业与国内航空公司已形成相对稳定的供需合作关系,对于新进企业而言,要在短时间内取得客户的认可较为困难,航空机载设备维修业务的客户壁垒较高。

五、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分析

航空机载设备维修产业链上游主要为电子元器件、航空材料、航空部附件等原材料供应商。航空机载设备种类众多,不同种类的机载设备所需的电子元件、器件以及零部件均不相同,部分计算机系统涉及飞机核心领域,集成度高、线路结构复杂。目前,相关维修设备和技术资料受到国外厂商的严密封锁,我国独立自主研发相关芯片以及核心零部件,逐步突破技术瓶颈,实现国产替代,使航空机载设备维修效率、部附件适配度大幅提高,有效降低相关企业采购成本,推动行业稳步发展。

航空机载设备维修业务主要服务于国内民用航空公司以及部分军事航空。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1)四川海特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海特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1年,是一家集先进集成电路研发制造,航空工程技术与服务、核心装备制造“三位一体”发展的高科技企业集团,服务范围包括飞机计算机、通讯导航、雷达、电气、仪表、气动系统、液压系统、机轮刹车、燃油系统等维修,是国内目前唯一同时拥有运输飞机、公务机、航空部附件维修等许可的民营航空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在航空工程技术与服务领域,公司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飞机大修、客机改货机、整机喷漆、飞机拆解、部附件维修民营企业,是大中华区规模最大的公务机维修企业。2023年前三季度,海特高新营业收入为7.31亿元,同比增长5.25%。

2020-2023年前三季度海特高新营业收入四川海特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1年,是一家集先进集成电路研发制造,航空工程技术与服务、核心装备制造“三位一体”发展的高科技企业集团,服务范围包括飞机计算机、通讯导航、雷达、电气、仪表、气动系统、液压系统、机轮刹车、燃油系统等维修,是国内目前唯一同时拥有运输飞机、公务机、航空部附件维修等许可的民营航空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在航空工程技术与服务领域,公司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飞机大修、客机改货机、整机喷漆、飞机拆解、部附件维修民营企业,是大中华区规模最大的公务机维修企业。2023年前三季度,海特高新营业收入为7.31亿元,同比增长5.25%。2020-2023年前三季度海特高新营业收入

(2)广州航新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航新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航空维修及服务业务涵盖部件维修保障、整机维修保障、航空资产管理等。近年来,航空维修市场从主要集中在中国及东南亚扩展到欧洲、中东、北非等更广阔的全球市场,航新科技深耕航空机载设备维修业务,在广州、上海、天津、哈尔滨、成都、香港、欧洲、非洲等多个地区均有布局,维修能力涵盖各主要机型和各种部附件。2023年上半年,航新科技航空维修业务收入为7.52亿元,同比增长96.55%;毛利率为16.07%。

2020-2023年上半年航新科技航空维修业务收入及毛利率

六、行业现状

经过40余年的发展,我国航空维修行业已经建立起由航空器机体定检、发动机翻修以及相关部件维修组成的较为完整的维修产业链。为保证航空安全,航空器的制造、运营、维修等环节均受到严格监管,在我国,企业必须取得民航局下发的《维修许可证》才能开展航空机载设备维修业务。2020年,CAAC批准的国内维修单位数量为498家,其中具备航空机载设备维修能力的维修单位有222家。我国航空机载设备维修产业起步较晚,但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强大的内生动力驱动下,国内维修企业工程技术力量持续提升,维修能力覆盖面持续扩大,机载设备向国外送修的比例持续降低,促进国内航空机载设备维修产业保持高景气态势发展。2019年以来,民航局持续推进“多证合一”改革工作,以降低企业成本,我国航空机载设备维修赛道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截至2022年末,CAAC批准的国内维修单位数量为430家,其中从事航空机载设备维修业务的单位共212家。

2020-2022年CAAC批准的中国维修单位数量经过40余年的发展,我国航空维修行业已经建立起由航空器机体定检、发动机翻修以及相关部件维修组成的较为完整的维修产业链。为保证航空安全,航空器的制造、运营、维修等环节均受到严格监管,在我国,企业必须取得民航局下发的《维修许可证》才能开展航空机载设备维修业务。2020年,CAAC批准的国内维修单位数量为498家,其中具备航空机载设备维修能力的维修单位有222家。我国航空机载设备维修产业起步较晚,但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强大的内生动力驱动下,国内维修企业工程技术力量持续提升,维修能力覆盖面持续扩大,机载设备向国外送修的比例持续降低,促进国内航空机载设备维修产业保持高景气态势发展。2019年以来,民航局持续推进“多证合一”改革工作,以降低企业成本,我国航空机载设备维修赛道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截至2022年末,CAAC批准的国内维修单位数量为430家,其中从事航空机载设备维修业务的单位共212家。2020-2022年CAAC批准的中国维修单位数量

七、机遇与挑战

1、机遇

(1)国家利好政策持续发力

航空机载设备维修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中重点鼓励发展的高端产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产业政策,为航空机载设备维修的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壮大。结合国家在航空领域的政策支持方向以及目前的市场情况,未来航空机载设备维修的增量市场将更多地体现在市场需求大、技术含量高的部附件上。对于具备深度维修能力的企业来说,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2)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居民航空出行意愿和支付能力显著提高。同时,电商、快递、现代物流快速发展,航空货运需求增长基础进一步筑牢。根据《“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中所提到的发展目标,预计到2025年,我国民用航空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货邮运输量将分别达到1750亿吨公里、9.3亿人次、950万吨,将带来更大的航空机载设备维修需求。

(3)军民融合为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军民融合正处于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阶段。目前,我国军机机载设备维修业务仍集中在总装单位及各军机修理厂,民营企业参与较少。在军民融合的背景下,军机机载设备维修业务不断向民营企业开放,优质的民营企业将凭借较强的机载设备制造技术、齐全的军工资质、优秀的维修技术等优势取得高速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2、挑战

(1)核心技术发展受限

目前,我国获批的航空机载设备维修企业达两百余家,但多数企业仍存在维修能力建设不足,维修件号数量较少的情况,相关竞争主要集中在准入技术难度较低、维修相对简单、设备投入低、维修深度较浅、拆换量大的部附件维修。行业内具备高技术含量、深度维修能力的维修企业数量仍较少。同时受到国外厂商的技术限制,对于部分具有较高技术难度的精密部件,下游客户只能交由国外 OEM 厂商修理,这导致国内航空机载设备维修企业在建设高技术附加值维修能力上受到较大的阻碍。

(2)融资渠道不足

航空机载设备维修涉及的专业知识、设备、技术繁多,为保持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相关企业需不断扩充维修能力,但维修能力的拓展需要配置更多专业的工具设备,对企业的资金实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大部分航空机载设备维修企业通过自有资本和借款维持经营,融资渠道相对狭隘,对社会资本的利用率较低,使企业面临较大的资金周转压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的快速扩展。

(3)人才资源相对匮乏

航空维修技术人员短缺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航空机载设备维修对于专业人员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行业的迅速发展,对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端技术人才需求增长,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目前,我国对于航空机载设备维修人才的培养及晋升机制还不够完善,导致大量优秀人才流失,不利于产业强劲发展。

八、竞争格局

目前参与国内航空机载设备维修业务的企业分为三类:原始制造商(OEM厂商)、航空公司下属维修单位及第三方维修厂商。其中以美国霍尼韦尔、美国派克等为代表的OEM厂家,依靠原厂维修服务的技术优势,在航空发动机大修等核心高价值领域掌握优势。以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广州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工程技术公司为代表的民航企业投资的维修企业,主要从事发动机维修、机体大修、航线维护,主要服务自身航空集团。第三方维修厂商如海特高新、航新科技、安达维尔、超卓航科、成发泰达等,主要从事机载设备维修,其依靠性价比高、市场灵敏度高、机制灵活等特点,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是我国机载设备维修领域中最为活跃的市场参与者。

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航空机载设备维修上市企业营业收入目前参与国内航空机载设备维修业务的企业分为三类:原始制造商(OEM厂商)、航空公司下属维修单位及第三方维修厂商。其中以美国霍尼韦尔、美国派克等为代表的OEM厂家,依靠原厂维修服务的技术优势,在航空发动机大修等核心高价值领域掌握优势。以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广州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工程技术公司为代表的民航企业投资的维修企业,主要从事发动机维修、机体大修、航线维护,主要服务自身航空集团。第三方维修厂商如海特高新、航新科技、安达维尔、超卓航科、成发泰达等,主要从事机载设备维修,其依靠性价比高、市场灵敏度高、机制灵活等特点,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是我国机载设备维修领域中最为活跃的市场参与者。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航空机载设备维修上市企业营业收入

九、发展趋势

一方面,国内高端航空机载设备维修市场份额仍被外企占据,高技术附加值的精密部件往往只能送到国外OEM厂商修理,使得航空企业的维修成本支出大量增加,也为政府部门的安全监管带来了许多困难。另一方面,随着航空公司机队规模的壮大和新机型的不断引入,飞机附件的种类和数量均在增加,航空公司更加倾向于选择业务全面的维修企业为其提供综合的维修服务。因此,加强航空机载设备的深度维修能力不仅是维修企业的发展目标,也是相关监管部门的引导方向。同时,我国航空机载设备维修将立足于自主研制,在研发过程中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实现关键设备的自主配套,进而使我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降低进出口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的限制。此外,行业内龙头企业将加快产业链横向拓展,丰富自身服务矩阵,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使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增强产业链协同效益。

中国航空机载设备维修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声明:如果您在下载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邮件datastudy.org@outlook.com或客服微信lsy552277li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并作平台维护、下架、删除等处理。 书云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数研咨询 » 航空机载设备维修 - 产业百科